9月19日至21日,由全国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论坛组委会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生态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论坛”在沈阳成功举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湿地环境生态保育与功能开发专业委员会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了此次论坛的组织工作,来自全国60余所高校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宋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对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并向承办方致谢。宋敏指出,环境生态工程作为新工科专业,目前已在全国80余所高校设立本科专业点,展现出强大发展活力,肩负着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她表示,东北师大环境学院长期致力于该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愿与各高校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专业发展。

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湿地环境生态保育与功能开发专业委员荣誉主主任盛连喜教授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挑战与机遇的认识”为题做大会特邀报告,剖析了当前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突破方向。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生态环境部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湿地环境生态保育与功能开发专业委员会主任何春光教授以“湿地学科发展促进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体会”为题,指出湿地科学与学科发展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成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达良俊教授、辽宁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放教授、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裴向军教授、中国生态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黄凌风教授,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专家、江南大学张光生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理科事业部副主任陈正雄、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冯江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江廷磊教授出席本次论坛并做报告。
来自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分别作大会报告,内容涵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科研创新等多个维度,引发参会者广泛共鸣与深入探讨。与会者表示,将把论坛期间的收获与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化校际合作与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全国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迈向新高峰。

闭幕式上,全国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论坛组委会主任、重庆大学杨永川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指出本次论坛紧扣“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核心,汇聚全国60余所高校同仁,通过特邀报告与大会报告,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产学研融合四大关键领域形成深度共识—既明晰了专业对标认证、融入数智技术的转型路径,分享了三维人才培养、特色元素融入课程体系的实践经验,也搭建了校际及高校与行业的合作桥梁。本次论坛的成果为破解当前专业发展共性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未来需以此次交流为新起点,推动专业在领军人才培养、高辨识度教材编写、应用场景拓展以及工程教育认证等方面加强实践行动,深化协同创新,共同助力环境生态工程专业高质量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