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访问收藏
访问量: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盛连喜教授在吉林省首届自然教育论坛上的致辞

2020年06月05日 13:46  点击:[]

 

尊敬的各位来宾,参会的各位同仁:

今天我们与几个单位一起,联合举办“和谐生态、你我共建”为主题的吉林省首届自然教育发展网络论坛,以此响应今年我国环境日“美丽中国、我们是行动者”的主题,并就如何开展“自然教育”进行研讨。接下来,许多专家还要从各自的研究领域为此做学术报告和经验分享,共同为自然教育献计献策,以服务于教育改革新举措,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最近几年,国家有关部委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研学基地建设和开展自然教育的要求。显然,这是提高全体国民环境素养、推进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我们吉林省是我国开展“生态省”建设的最早省份之一,具有生物多样性高、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景观多样,生态功能分区差异明显、生态资源丰富以及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较强的特点,这是开展自然教育和研学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而且,我省的科技教育资源丰富,有各级各类高校近50所,学科门类齐全,各学科的专业人才济济,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健全,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教育机构和从业人员也已初具规模。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自然教育已在全省悄然兴起,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效,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下面,我想借此机会,结合近两年对一些研学基地和自然教育学校访问的体会,就如何更好地开展“自然教育”谈3点思考。

1. 加强全面认识自然地位及其两重性的宣教

何为自然教育?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我认为,自然教育是进行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及合理利用自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以提升国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可持续的各类教育活动的统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讲,它是我国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所内含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关系是个古老而新意不断的哲学命题,也是伴随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永恒课题。从基本道理上讲,认识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正如杨明森先生(2020)所讲: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很好;而没有自然,人类就无家可归。所以,自然的价值本身并不是一个需要证明的复杂问题。但为什么还要专门开展这方面的教育?而且这还是个处理的不尽如人意的突出的现实问题呢?甚至使某些学者惊呼:20世纪是人类破坏环境的世纪。从根本上讲,这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往往都受其所处的时代、地域、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所制约有关。所以,在环境保护运动中才有“富裕的环保主义”和“生存的环保主义”之说、在对待环保责任的分担上才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争论。问题的根本和关键就是如何认识自然的地位及特点。

何为自然,也是个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这是大家经常讲的基本观点,大自然无私地奉献给我们茂密的森林、富饶的土地、清澈的河水、新鲜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观,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展现了母爱的慷慨和慈祥。但这位母亲并非是没有“脾气”和“任人屈辱的”女性,有时她会发怒,甚至变为可怕的“女巫”,地震、海啸、干旱洪涝、漫天的尘暴、难忍的雾霾等等,让人类在其面前不寒而栗。这就是自然的属性和力量。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诫我们,人类对自然的作用越强烈,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就愈显著(梅雪芹,2011),自然的“脾气”也就越大。因此,“爱”是双方的付出,需要相互的关切和尊重。令人担忧的是,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增强,而控制自身的能力却弱的不成比例,如同“手握利剑的婴儿”。所以,自然教育既要宣传自然的可爱,也要告知自然的脾气,认识这种两重性才会有敬畏之心,才能自觉地注重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这应是我们开展自然教育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不能只讲大自然的可爱而不讲它的“脾气”,要懂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方面是一种“交换关系”,这种关系有可能是互惠互利,也可能是利害参半或是相互加害。

“和谐生态”需要你我共建,为什么?这也是自然教育应该讲授清楚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理解,但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是由自然环境的系统性、联系性和封闭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这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所以,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对自然施加一定的影响,而无论你在何处、施加的影响是大是小,都会对其他的人或空间产生影响。这样的事例非常多。因此,做个积极的公民,而不是被动的消费者是至关重要的(尼丹尔.A.科尔曼,2000)。

2.既要讲授保护自然的知识也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我们现在所提出的自然教育,与西方卢梭等所提的“自然教育主义”的思想在内涵上有所不同。英国教育家丁.亚丹认为,“自然”一词有三种含义,一是人的个别天性,二是包括与“艺术的”和“人为的”对立的自然(人工自然),三是自然界,即需要顺从的大自然法则。显然,他们主张的是教育范畴的全部问题。而我们现在更突出的是“学科教育的补充”或其中的一种方式。但从“教育”的角度讲并无本质区别,两者都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我们注意的重要问题是,开展自然教育的动因不仅仅是由于世界环境问题的突出,更重要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同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大自然变得越来越生疏而并存,对自然的人文关怀越来越淡薄。设计自然教育的重要初衷就是让人们补上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自然教育要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材建设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狩猎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过去人们所强调的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进步,阶级的出现等等,其实它更与最后一次大冰川时所发生的气候变化有关,这次气候大变化导致了植被带的巨大变化,影响了人类资源利用和开发方式,因此,按照环境史学家的看法,人类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生态环境所逼迫是个重要因素。这里,既涉及到地质、地理学的知识,涉及到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内容,同时也包含着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结构变化等社会科学的知识。要使受教育者知道,人类并非创造历史的唯一演员,其它生物也发挥着作用,历史是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大合唱(梅雪芹,2011)。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环境保护”的明确提法,但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实践中,我们的古代贤人在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思想精华。900多年前宋代苏东坡对西湖的生态治理就是“废田还湖”,成为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经典事例。秦朝的《田律》就是一部环境保护法,凝聚着古人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智慧。这些历史财富在自然教育中往往被忽视,但它理应成为我们开展自然教育的内容,也是自然教育的内涵和魅力所在。

3.把握好自然教育的终极目标

开展自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合理利用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发展,关键是依赖自然,途径是对自然的利用,这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要义所在。无论是地理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讲授的目的都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反对“自然主义”历史观,就是因为它忽略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这一关键的事实,并明确指出,“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因此,开展自然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们弄懂什么自然规律?判识怎样才是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

中国古人将如何利用自然概括为“用之有节、取之有度”,两者关系的基础是“取之有度”。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这个度讲的是把握好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对于个体的人而言,讲的是生活的行为准则和环境伦理问题。追求生活的幸福和舒适无可非议,但它与无止境的物欲和贪婪并不等同,自觉地节制物欲和贪婪是热爱自然需要把握的“度”,也是我们的生活准则。“君子不打三春鸟,知道幼雏盼母归”是环境伦理的觉悟。因此,我们在讲“反人类中心主义”时,要讲清它的三方面内涵,正如杨勇进先生所指出的:“不是人们只把人类的利益当作行为的最高准则,而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民族都没有真正把人类的利益当作其行为的指针,许多人还深陷在个人利己主义的、集团利己主义的泥潭中......,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窘境,主要不是太以人类为中心,而是还没有真正以全人类的利益为中心”。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这是我们开展自然教育的根本目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开展自然教育要注重对我省现有科技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许多大学和研究所的野外台站就是重要的资源。在这里,我代表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郑重承诺,我们的重点实验室与吉林龙湾湿地生态研究站将竭力服务于我省的自然教育。

 

上一条: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禹军副主任在吉林省首届自然教育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下一条:吉林省自然教育发展网络论坛6月5日开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