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简介
一、实验室概况
“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于2002年10月由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正式建设,2006年9月通过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验收,10月得到正式批复开始运行。
二、实验室定位
以寒区高碳汇湿地生态过程与功能机理为研究特色,面向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需求,重点研究植被保护、恢复与合理利用,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湿地科学和植被恢复研究基地;成为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湿地资源保育、生态恢复与植被资源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和决策咨询平台;成为我国培养湿地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创新性、国际化、有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基地。
三、研究方向
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以下四个领域研究:
湿地生态过程与功能机理:以寒区高碳汇湿地的功能演变过程与制约机制为主线,探究高碳汇湿地保育、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通过多时空尺度、多维度、多要素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演替、生态水文过程及生态响应等领域的研究;
退化湿地与植被恢复技术:针对湿地退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依托多学科融合的优势,以植被保护与恢复的重大科学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为重点,在退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育、污染河流生态修复等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
湿地功能开发与植被资源利用:针对湿地功能与资源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等问题,研究湿地功能提升与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植被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方式,为湿地和植被资源保护的管理策略和规划等相关咨询提供服务;
湿地生态环境教育:针对当前生态环境教育领域中人才匮乏,宣教产品及功能落后等问题,发挥多学科和师范教育优势,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开展自然教育教材编写、课程体系构建、宣教产品开发、研学与自然教育导师培训等,形成区域性“湿地生态环境教育”中心。
四、科研条件
重点实验室已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实验室现有大型仪器设备,如自动化学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微生物菌种鉴定系统、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涡动相关系统等26台,各类仪器设备总值约2100余万元;拥有地表过程模拟实验室、环境演化与古生态实验室、湿地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植物修复技术实验室和常规分析实验室,并建设了室内湿地模拟系统和植物培养温室,建立了稳定的野外湿地研究站两处;实验室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可满足相关研究所需要的试验条件。
五、人员队伍
重点实验室现具有一支精良的科研队伍,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5人,其中高级职称39人,中级职称6人,管理人员1人,博士后4人,博士18人,硕士125人,学术带头人10人。实验室已经建成以中青年为主、学历与职称层次较高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高质量学术队伍。
六、主要研究项目
围绕研究方向和目标,自2006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地方政府支持的各类科研课题与科技咨询项目320多项。包括科技部863、97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公益性行业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项目等。
1、科技部863、973项目
重点实验室承担科技部863、973项目共4项,分别为863项目“自浮式表层海流发电核心技术”及973项目“长白山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安全监测控制研究”、 “松嫩平原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旱涝组合风险评估研究”。
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十一五”到“十四五”时期,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9项,包括“伊通河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松花江水生态特征调查与评估子课题”、“东江水系生态系统健康维持的水文、水动力过程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观澜河生态系统恢复和示范工程”及“伊通河水体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及工程示范”等。
3、公益性行业项目
重点实验室共承担6项公益性行业项目,包括“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沼泽湿地影响及其生态功能维护技术研究”、“干旱地区高寒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监控与保护研究”“芦苇植硅体与未来温度变化预测研究”和“草原火灾风险评价技术研究”等。
4、科技支撑项目
重点实验室自2009年以来共承担了8项科技支撑项目,包括“森林植物功能固碳、维持机制及群落调整技术研究”、“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图谱绘制技术研究”等。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110余项。包括“半干旱区内陆湿地水文条件变化对水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群落初生演替系列物种替代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植物性状多样性与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关系研究”、“东北地区泥炭地有壳变形虫-环境因子转换函数模型研究”、“长白山植被垂直带对火山干扰的响应过程”等。
6、国际合作项目
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开展了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的合作项目“可持续卫生设备研究”;与欧盟委员会(第七框架计划FP7)合作的“荒漠化治理与恢复技术集成评价——PRACTICE”项目等。
7、省部级项目
实验室承担省部级项目150余项。包括“基于生态水力学理论的丁坝对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作用机制”、“泥炭地水质净化功能对硝态氮去除机理的研究”、“莫莫格湿地采油区原油污染土壤生物联合修复模拟研究”、“吉林西部湿地典型油田开采区优势植物-根际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响应及协同降解研究”等。
七、学术成果
重点实验室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20余项,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1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2部,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被评为2009年度国家精品教材;《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三版)被评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申报并获授权专利107项。在湿地资源保育、合理利用及科学管理方面,为国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八、联系信息
实验室主任:何春光 教授
实验室副主任:于晓菲 教授;王 猛 教授
实验室秘书:姜海波;汪祖丞
依托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联系电话:13844902464;15804307462
传真:0431-89165611
电子邮件地址:jianghb625@nenu.edu.cn; wangzc100@nenu.edu.cn
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净月大街2555号
邮政编码:1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