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访问收藏
访问量:

当前位置: 主页 > 湿地文化 > 正文

湿地知识小百科之人类对湿地的认识

2019年11月20日 14:46  点击:[]

我国最早关于湿地的记载出现在《山海经》中。据考证,《山海经》、《禹贡》和《周礼》等文献上关于“西海”的描述就是指现在的黑河流域的湿地。而在《易经》中则具体描述了古代人们对于湿地的认识:“说(悦)万物者,莫说(悦)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这段话是说最能使万物喜悦的莫过于湿地,最能滋润万物的莫过于水。我们的祖先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很朴素的与湿地及湿地中的生物和谐共存的观念。《吕氏春秋·义赏》中有云: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可,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就是主张要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里利用湿地动物资源,以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保护湿地在遥远的古代便得到重视。

与东方主张人与湿地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西方对湿地的认识则经历了从“魔鬼的巢穴”到“自然富饶之地”的过程。据《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了受诅咒的沼泽地,“那儿长满了荆棘,只能吃沼泽地中和植物。”沼泽地不仅危险,而且邪恶,与伊甸园有天壤之别。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西方人一直厌恶和恐惧湿地。直到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出现,他的一系列著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个星期》、《瓦尔登湖》和《野果》等,都描述了湿地的景色和在湿地中的生活,扭转了西方人对湿地上千年的偏见。有人甚至这样形容,如果湿地有一位“守护神”的话,那肯定是梭罗。

世界各国对湿地的保护大都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认真对等的过程。长期以为,人们显地当作荒滩和荒地,对其进行无度的开发利用,致使大量的湿地资源遭到破坏。19世纪,美国国会在颁布的《沼泽地法案》中,采用农业补贴等各种激励法令不断促进湿地开发,加速湿地转变成农业用地。在我国,自20世界5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围垦,使得历史上的“八百里洞庭”变成“三百里洞庭”。直到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湿地认识的加深,湿地才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人们逐步停止了对湿地的盲目开发,并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文章来源《认识湿地》)

上一条:湿地具有的生态功能 下一条:《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绿皮书(2019)》发布转自国际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