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访问收藏
访问量:

当前位置: 主页 > 研究平台 > 正文

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简介

2023年04月19日 13:00  点击:[]

一、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实验室于2003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依托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吉林农业大学,在原有草地生态国家专业实验室、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湿地专业实验室等基础之上组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自成立以来,实验室以生态学研究为共同基点,针对吉林省生态问题,面向东北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开展农田研究、草地研究、湿地研究等三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和学术委员会评审制。实验室主任由原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仿吾学者、荣誉教授盛连喜担任。目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刘兴土院士,同时还聘请林学钰院士、傅伯杰院士、周道玮研究员、韩兴国研究员、廉毅教授、祖元刚教授、马克平研究员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实验室已经初步形成一支规模适中、以优秀中青年科研人员为主(90%固定人员年龄≤55岁)、创新能力与竞争力较强的研究队伍。研究队伍中,93%具有博士学位,绝大部分研究人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研究队伍层次得到显著改善: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东师学者”讲座教授5人。

二、平台主要研发方向

1.草地研究

从草地生物种群与生态系统水平,充分考虑草地的第一性、第二性生产者,以及分解者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植物种群的生物生态对策、植被生产力形成过程、放牧动物的采食行为机制、动植物之间的协同适应方式,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过程;同时,基于生态学理论开展健康草地的有效管理、以及盐碱化草地恢复重建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发展与完善草地生态学基础理论,服务于健康草地管理,建立和提出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理论与技术。

2.湿地研究

湿地植被结构与生境功能。湿地植物种群与群落动态及其生态系统演化,湿地指示性植物对湿地水文环境的适应机理;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及其与重要水禽生境的关系。研发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应用科学技术,提供典型区域湿地保护、恢复与资源管理的技术示范,高效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3.农田研究

揭示东北黑土在农业化过程中土壤生态系统关键因子的变化过程与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为黑土严重退化区生态恢复、中度退化区遏制其退化速度、轻度退化区培肥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揭示吉林玉米带土壤肥力的退化机理,以此制定科学有效、适合区域经济发展,并可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带耕作、施肥技术体系。

三、平台建设目标及未来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吉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指导,结合本重点实验室的特色,以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为根本,以西部受损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健康草地的科学利用与管理,东部湿地保护、生态功能的发挥以及西部湿地的修复,中部农田的科学利用,西部农田的合理开发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产出重要研发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开发建设生态经济产业链为目标,利用3-5年时间,把该实验室建成区域生态经济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基地,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化技术孵化与成果辐射中心基地,不断为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富民兴国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四、近五年取得的主要成果

实验室各位成员作为项目负责人近年来共获得各类资助项目131项,总经费7134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科技重大专项7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6项,国家科技平台建设项目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1项,环保部公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项目3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协助企事业单位委托科学项目51项;共授权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13篇,其中SCI/SCIE论文126篇;发表学术论著13部;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14项;培养博士后毕业生9人,毕业生17人,硕士毕业生96人,并培养1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实验室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影响力,发展对外服务功能。近年来,创新中心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45人次,有10余位教师分别被前往英国、美国、日本、丹麦等国著名大学做访问研究,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得到提升。同时创新中心还主动与国内、外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不定期举行湿地大讲堂学术活动,并建立了吉林省湿地生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作为合作平台,使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初步实现了常规化、制度化。

上一条:湿地生态科技国际合作基地 下一条:专业实验室简介